2014年8月,小河口村203户村民整体搬入新社区,在新楼里度过了第一个中秋节;2015年7月,利用复垦出的200余亩土地建起了生态农业示范元园区,推广新型种植模式,亩均增收5000元。几年时间,东阿镇小河口村这个人口700多、耕地1000余亩,曾经以“穷、乱、差”而闻名的“落后村”变成了集体有收入、村民住楼房、致富有奔头的“先进村”。小河口村的村民们都说,这样翻天覆地的变化得益于有一个敢为人先、踏实干事的领路人———村支部书记刘宪荣。 上任就迎攻坚战 村民联户建新村 以前,小河口村穷,穷到什么地步?用村民的话说:“雨后汽车靠驴拉”,穷的程度可见一斑。村民要求改变的心声十分强烈。 2005年初,国家利用亚行贷款进行的黄河“滩建项目”落户我县,小河口村迎来了改变的契机。按照计划,东阿镇五村合并在统一的新址建立“新合社区”,小河口村是其中之一,但因土地调整和新村建设分配问题,部分村民不愿搬迁,小河口村搬迁计划一直未启动。眼看着其他几个村陆续开始了新村建设,小河口的村民看在眼里急在心上,要求启动搬迁的愿望日趋强烈。 2008年5月,在县内企业上班也曾担任过小河口村支部委员的刘宪荣出任小河口村支部书记。经过调研,刘宪荣发现土地调整问题是影响村民搬迁一个“拦路虎”,“分地问题不解决,村民搬迁便不会启动”。“拆砖墙先要破“心墙”!”他积极听取村民的合理化建议,带领村里的动迁组不厌其烦地挨家挨户解心结。一遍做不通,两遍,三遍……直到做通为止。同时,他将村里闲置的70余亩荒地进行了重新整理,分发给各村民小组,对因拆迁受影响的村民进行补偿。经过一系列措施,土地问题这个“拦路虎”得到了解决。 对于村民关心的“新村建设分配”问题,刘宪荣经过带领村民外出考察,学习吸收先进经验,提出了“联户发动、联户交款、联户监理、联户分房”的解决方案,由村民自己寻找新村邻居组成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房屋的筹资、建设和监理工作。每组事先不知道分配房屋的位置,待所有新房建设完成并验收后,采用抓阄的方式确定每组所在的位置。方案一出台,便受到了全村百姓的普遍欢迎,“这个办法让大家心里很顺畅,不用担心其中有杂七杂八的问题”。 土地和新房建设分配问题得到解决,小河口村新村建设正式进入了快车道。2009年初,全村整体搬迁方案确定;2010年10月,新村奠基;2013年底,全村203户新居建设完毕;2014年8月,村民搬入新居,开启了新生活。 复垦建起示范区 靠水吃水奔富路 新村建设不是简单的拆一个旧村,盖一座新楼。拆迁不仅要为百姓盖新房,还要帮百姓鼓腰包。经过测算,小河口村经过旧村复垦能够增加200余亩的土地,如何快速地利用增加的土地来增加村集体、村民的收入,成了刘宪荣及村两委其他干部的共同心病。 利用好土地先要整理出土地。为加快旧村复垦进度,确保村民能够尽快完成旧房拆除,村里确定了10天完成搬新拆旧补贴5000元,12天完成补贴3000元,15天完成补贴2000元的奖励办法,半月时间,全村基本完成旧房拆除,比当初刘宪荣对镇里立的军令状少了近一半时间。2014年10月,旧村正式进行复垦,2005年初通过国土部门验收。 整理出了土地,土地利用问题立即摆上了案头。2005年7月中旬,小河口村两委利用该村三面有水,沙地土壤适合果蔬种植的优势,向东阿镇“146”平台提出旧村复垦200余亩土地项目竞标申请,并明确表示建立农业生态示范园。7月21日,通过镇“146”平台公开竞标,济南客商张步新在参与竞标的3人中以每年每亩740元的价格中标,建设成立济南曦和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精品农业示范园。“当时真的很高兴!以往村里承包土地的价格是一亩地三、四百元,通过’146’平台的规范操作,中标承包费竟达到了700多元,200亩土地每年可多为村集体增收6万多元,同时能够带动村民使用更多的优良品种,更新的种植模式,真正让村民、村集体得到了实惠!”回想时当时的情景,刘宪荣至今乐的合不拢嘴。 按照规划,曦和生态农业园计划总投资5000万元,打造集生产、示范、科普、观光为一体的现代化精品农业示范园。农业园将对优良品种在周边进行推广,在推广过程中对群众进行培训和全程的技术服务,帮助群众形成产业化农业生产,并且通过销售网络把生产的产品销售出去,带动村民共同致富。目前,园区已先后引进种植“泉城红”牌“仲秋红”蒸食大枣、樱桃、葡萄、猕猴桃等高端水果20000余株。以150亩“仲秋红”大枣为例,进入盛果期后,亩产可达2000公斤,按照每公斤12元计算,每年获得经济效益360万元,亩均近2万元。该园区推广采用的“土豆+玉米”+土豆的两茬土豆种植方法也已在园区外100余亩土地上进行推广,亩产量在7000斤以上,可为农民亩均增收5000元。 下一步,该村将利用小河口村东靠南水北调、西靠黄河、南邻浪溪河的优势,同时借助镇里的浪溪河综合治理项目,发展农家乐、垂钓、采摘等服务项目,带动更多的村民增收致富。 富了口袋也富脑 刮起乡村文明风 “‘脑袋’富起来要比‘口袋’富起来重要得多”,刘宪荣深知‘富脑’是小河口村取得持续发展的根本之一。 他一方面利用新合社区完备的农家书屋、文化广场、“四德”榜等硬件设施,加强村民对先进科学知识和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教育,丰富村民个人素养;一方面利用曦和生态农业园的示范优势,加强对村民现代农业种植模式和种植技术的技能培训,增强村民致富的后劲。 今年,利用村民在物质生活富足后对精神文化生活有了更高追求的实际,因势利导,在上级部门的指导帮助下,村里先后建立了多支舞蹈队、健身队;刘宪荣又自筹资金,在村里的健身广场安装了两盏路灯,村民活动更加的便利。“俺们村的人基本上吃过晚饭都到广场上来,跳跳舞出出汗,全身舒服多了!”谈起跳广场舞的好处,村民无不高兴地说。 越来越丰富的精神文化活动悄悄地改变着小河口村民的生活。现在,村民没事跳跳舞、看看书,每逢重大节日,举办一场村民自导自演的联欢会,邻里关系也更加和睦。以前村庄里打架斗殴、封建迷信、赌博等不文明现象时常发生,现在这些现象已经基本绝迹,和谐文明村风逐渐形成。
|